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

何謂「無性戀」?一個逐漸成長茁壯的社群

這篇文章是六篇以無性戀為主題的文章中的第一篇。此系列文章將介紹無性戀運動的歷史、當前的無性戀相關研究、解釋常見的錯誤概念、以及討論無性戀社群面臨的挑戰。

時間回到 2002 年,David Jay 是 Wesleyan 大學的大一新鮮人。面對縈繞他許久的性向和性別認同問題,他感到困惑與孤單。

「我從13、14歲開始以『無性的』來稱呼自己……我身邊的每個人都在經歷一些我沒有感覺到的事情,讓我覺得害怕又迷失。」一個下雨的午後,31歲的 Jay 在布魯克林的咖啡館中輕啜著咖啡。「我當時猜想,一定是我身上哪裡不對勁,哪裡壞掉了。」他說。

然而不只是 Jay ,在當時從來沒有人聽過「無性戀」這個詞彙。「無性的」只有生物學上「無性生殖」的意涵。由於社會上缺乏可以提供支持的無性戀社群,青少年時期的 Jay 只好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自己「無性向」的意義。

直到他大一的時候,Jay 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從此改變他(與其他數千人)一生的文章。那是他第一次看到「無性戀」的討論,他愣住了。

「底下的留言中,滿滿是像我一樣想找到歸屬社群的同類人。」他回憶著。

於是就在那一年,Jay 創立了 「無性戀宣傳與教育網」(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,簡稱 AVEN),也是史上第一個無性戀社群。雖然剛開始只是個小網站,卻很快的蓬勃壯大,成為了一個緊密聯結的社群,開啓了後續無性戀的討論與以及影響。

AVEN 的網站上所定義的無性戀者是「不會感受到性的吸引力的人」。

網站上寫著:「無性戀」是自我的一部分,和可憑自由意志選擇的「禁慾主義」不同。無性戀不會對我們的生活有任何好或壞的影響;我們只是與大部份具有性傾向的人面對不同的問題。無性戀社群的組成相當多元,每個人對於感情關係、情感的吸引和性慾的經驗也不盡相同。

即使過了這麼多年,談到 AVEN 創立與成長的過程,Jay 的眼神依舊難掩興奮。他說,對於AVEN 社群而言,廣義的定義非常重要。

「我知道『無性戀』這個詞的意義其實非常明確,但(我想)應該要避免形成強迫他人定義的文化。我逐漸開始認為認同其實是工具而非標簽,當用則用、當免則免,而且可以用來重新定義自我。」

到目前為止,AVEN 在國際上一共有七萬名會員,是全世界最大的無性戀社群。對其成員來說,AVEN 是個可以安全討論無性戀經驗的地方。AVEN的存在不止是為了提升社會對無性戀的了解,也是無性戀社群中最重要的資源與網路聚集樞紐。

「長久以來,我們無性戀者一直想找到彼此,」Jay 說,「但直到網路時代來臨才終於成真。」

對大部份的無性戀者而言,他們都經歷過相似的認同歷程:最初從不同於他人的經驗開始自我覺察,然後逐步走上意料之外的認同歸屬與社群需求之路。

許多受訪的無性戀者(他們習慣簡稱自己為 aces)都說他們在青少年時期常常感到困惑與沮喪,因為當時身邊的朋友們開始「為性狂熱」(一位無性戀者如此描述)。有的人也說這樣的困惑常常伴隨著羞愧與自我懷疑。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是直到成年前才聽說「無性戀」這個名詞,同時所有的受訪者都表示曾經認為自己一定有很大的問題。

一位住在佛羅里達州的22歲廚師 Eric P.在描述自己 2011 年底發現無性戀社群的經驗時,比喻「有如聽見天使合唱」。

「我完全鬆了一口氣。」因為害怕被同儕歧視,Eric 不願公開他的姓氏。「對我來說,性吸引從來不存在。我不認為性行為是必要的,也不想要有性行為。我經歷過四段感情,兩男兩女,每次我都在性行為後崩潰,搞不懂自己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。」

對許多無性戀者而言,發現「無性戀」這個名詞與無性戀社群的過程純屬意外。

有的人是透過同性戀、雙性戀、或跨性別社群的朋友知道這個名詞,有的則是純粹隨機的打上一個「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感覺好像就是它」的關鍵字來搜尋(有一位無性戀者甚至說是一張 Imgur 的照片提供了搜尋的靈感)。

於是從這些人與「無性戀」最初的相遇開始(可能是 AVEN,近年來也可能是 Reddit 上的無性戀群組),一個嶄新的世界在他們眼前展開。無性戀社群逐漸茁壯,以 AVEN 為例,每天大約有35位新成員加入。

「我一直都開玩笑的說自己就是『無性的』。」Micah R. 是一位致力於弱勢性別與性向議題的26歲跨性別無性戀部落客。「直到我18歲的時候,某一天我突然決定不如就用 Google 搜尋看看,然後就找到了 AVEN。當時的感覺就是『天啊!這就是我,我不是唯一的一個!』從此我再也沒有懷疑過自己的性向。『無性戀』就是我在找的答案。」

當無性戀社群持續在建構身份認同,Jay 也表示,希望未來的世代再也不需要經歷茫然無頭緒的性向探索。

「這個社群的成長源自於發現『我不是孤獨的』的共同經驗,而現在似乎一切都發展得比以前快了許多。」他說,「我希望我們即將來到一個社會多數人都了解『無性戀』的階段,讓無性戀者們能在其中一起成長。」

What is Asexuality? A Community's Comming Of Age


無性戀:有性世界的異數

2013年的六月,Huffington Post 的記者 Dominique Mosbergen 發表了一系列六篇有關無性戀(Asexuality)的專題報導,深入淺出的介紹無性戀運動的起源、無性戀的定義、目前無性戀者的困境、和未來無性戀平權運動的發展。由於臺灣關於無性戀的中文資源非常稀少,我決定試著將這一系列文章翻譯成中文,希望能提供臺灣的無性戀者多一些討論與思考的資源。

由於我不是專職譯者,如果有錯誤或需要討論的部分也請提出。


無性戀:有性世界的異數

根據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無性戀組織「無性戀宣傳與教育網」的定義,無性戀者是「不會感受到性吸引力的人」。與「禁慾主義」不同,無性戀傾向是無性戀者自我的一部分。

在以下的六篇無性戀專題報導中,我們將採訪無性戀研究的先驅研究者、無性戀運動推廣者和社群成員,深入的了解無性戀者的生活。也將探討無性戀運動的歷史、當前的無性戀相關研究、解釋常見的錯誤概念、以及討論無性戀社群面臨的挑戰。

何謂無性戀?--探討無性戀社群的歷史

無性戀是不正常的嗎?--從金賽量表的「X」到可能的性傾向,探討無性戀背後的科學

無性戀社群中的愛、感情與自慰--從「無性戀量表」解釋常見的錯誤概念,與探討無性戀的感情關係

「我希望妳被強暴。」--無性戀歧視與性暴力

LGBT 性別運動的接納--無性戀者的掙扎與認同

結語--無性戀社群的未來


Asexuality: The "X" In A Sexual World
http://www.huffingtonpost.com/2013/06/17/asexuality-the-x-in-a-sexual-world_n_3444417.html